梅翠蘭(後排右)和梅慧蘭(後排左)當年在新洲技工學校的合影
  記者王剛 翻拍
  梅翠蘭
  28歲。2008年遠嫁日本,目前在大阪一家公司負責技術檢查工作。
  旅居大阪的武漢人梅翠蘭:
  臘魚是“舌尖上的鄉愁”
  日本關西華文時報訊(本報記者叢中笑報道)3月31日,記者採訪在大阪府門真市生活的武漢人梅翠蘭,她是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石板沖村人,2006年她到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日語的時候,認識了從日本到大外留學學習漢語的大阪華裔石井延國,他們迅速相親相愛,2008年他們在她的家鄉鳳凰鎮石板沖村結婚,石井的父親專門從日本趕來參加了婚禮。來到日本後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,兒子叫廣翔,今年5歲,女兒叫羽瑠香。梅翠蘭帶孩子回到武漢老家兩次,孩子們特別喜歡武漢老家的一草一木,特別喜歡那裡農村的小蝌蚪。
  梅翠蘭現在在大阪的一家公司上班,負責技術檢查工作,她說:“我很懷念武漢老家的新洲技工學校。這個技工學校有很多我的青春時代的好朋友,我一個寢室的6個女孩,好幾個女孩都到珠海打工,然後回武漢老家嫁人了,我特別思念我的好朋友梅慧蘭,我們是一個村長大的,又在一個技工學校學習,她好像在武漢老家的一家餐廳工作。”
  梅翠蘭在日本大阪習慣了日本料理,可是夢中還是思念武漢的小吃熱乾面和麻辣鴨脖。最思念的是她父母自己做的臘魚,武漢家鄉的美味臘魚就是梅翠蘭的“舌尖上的鄉愁”。
  本報訊(記者李詠)昨日,日本大阪《關西華文時報》在頭版頭條刊登本報聯合海外12家華文媒體發起的“向全球武漢人徵集鄉愁”活動。該報記者還在當地找到了一名武漢女士梅翠蘭,採訪了她對武漢臘魚的鄉愁記憶。今日見報的《俄羅斯龍報》也在第10版全文刊登了徵集啟事。
  日本《關西華文時報》消息中說:經過大阪僑領李國夫的介紹,本報與武漢的《長江日報》以及全球海外10家華文媒體共同發起“向全球武漢人徵集鄉愁記憶”大型活動。歡迎旅居海外的武漢人向我們述說您對武漢的鄉愁記憶,本報記者將實地為您探訪,展示鄉愁地的前世今生。活動期間,《長江日報》還將聯合武漢市僑聯邀請部分參與活動的海外鄉親故地重游、尋訪省親。
  日本《關西華文時報》將繼續在日本尋找“在日本的武漢人”,並登出了該報的熱線電話。該報總編輯叢中笑希望與本報建立聯動機制,努力把徵集鄉愁記憶活動,在海外華人中做出影響。
  本報今日刊登日本《關西華文時報》和《俄羅斯龍報》的報樣,原文刊登海外華文媒體記者採寫的武漢女士梅翠蘭的鄉愁記憶。本報記者昨日趕赴新洲區鳳凰鎮石板沖村,採訪了梅翠蘭的父母及同學,本報尋訪的稿件將同步傳送《關西華文時報》,在下期報紙中刊登。《俄羅斯龍報》也將在下期報紙中報道在俄羅斯的武漢鄉親。
  根據子女口味分類腌制臘魚里都是“媽媽愛的味道”
  記者王剛 通訊員龔錫明 汪劍波
  “婆婆每年做臘魚、腊肉,都是根據我們每個人的口味‘私人訂製’的,你說翠蘭怎麼可能不想念、不嘴饞?”昨日,梅翠蘭32歲的嫂子蔡利笑著說,婆婆做的臘貨里,融入的是她對子女們的疼愛,“那是媽媽愛的味道!”
  “臘魚、腊肉每年我都會腌,就是按最平常的做法做,也沒有啥特別。”聽說女兒在日本最懷念自己腌制的臘魚,59歲的高菊秀笑呵呵地說道。
  蔡利說,婆婆做的臘貨確實好吃,又香口感也好。“婆婆說她做臘魚腊肉沒啥特別,其實是謙虛。”蔡利說,婆婆每年做臘魚腊肉,都是根據兒子、女兒和媳婦等個人口味,分類專門腌制的。“翠蘭喜歡吃辣一點的,所以婆婆會多撒些花椒、胡椒、料酒等,我喜歡吃清淡些,所以婆婆就多放點薑蒜。”
  蔡利說,2008年嫁到日本至今,翠蘭回過新洲兩次,每次翠蘭回家都還吃到了臘魚。“後來才發現,不管當年翠蘭回不回國,婆婆每年都會雷打不動專門腌上兩三條臘魚,特意為翠蘭備著”。
  蔡利說,每年春節前,公公都會約上鄰居專門到市場挑魚選肉。“都是買個頭肥厚的草魚或青魚,肉則以五花肉為主”。
  “臘魚、腊肉一個多月的風吹晾乾日子里,每次回家還沒到屋,遠遠地都能聞到那股細碎的醬香,就會情不自禁咽口水。”蔡利說,婆婆做的臘貨里,融入的是對子女們的深切疼愛。
  高菊秀很質朴:“每次電話中聽女兒說在日本生活得很好,女婿非常心疼她,他們生活得很好,我就心裡舒服很多。”
  高菊秀說,這些年女兒都是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會跟她打電話,“總是叮囑我和老伴註意身體”。去年高菊秀因腎結石住院一個星期,梅翠蘭更是一天一個國際長途。“我心疼花錢要她不用天天打,她就說想多聽聽媽媽說話”。
  蔡利介紹,公公、婆婆每年過生日,梅翠蘭都會從日本郵寄衣服、鞋子等禮物。“我兒子每年生日,也都會收到他姑姑寄回的各種禮物”。
  2008年3月初,梅翠蘭結婚回村辦酒,鄰居聽說她遠嫁日本,都紛紛主動上門幫忙、道喜。  (原標題:俄日兩華文媒體刊載本報徵集鄉愁啟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m54omzyc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